生产部门构成原理


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销售计划,企业应确定产品的加工计划(该计划由E型、B型和I型产品加工计划组 成),并配备必要的设备生产能力和人员生产能力。如果设备生产能力和人员生产能力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或它们的配备是不经济的话,企业就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使它们和生产需要相适应。第1周期(创业 周期)各创业企业须考虑一次性投资的生产线(生产设备)数量及招聘的生产人员数量,后续周期再考虑 生产线投资的增加数或变卖数、生产人员招聘的增加数或辞退数。

(1)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及其调整

一条生产线在满负荷运行时,每个经营周期可有6500个生产能力单位。企业如投资四条生产线,总的生产能力为26000个单位。这一生产能力称作为生产能力Ⅰ。

总的生产能力Ⅰ可通过扩大性投资(购买生产线)或加班而被提高,也可通过生产线报废而被降低,即通过对生产线的增、减决策及加班决策等对生产线的能力产生影响。

* 影响设备生产能力的具体措施为:

* 扩大性投资
增加一条生产线可增加生产能力6500个单位。
增加一条生产线的一次性投资费用为400万元。
生产线的折旧期:10个周期;折旧方式:线性。 

新增加的生产线在决策周期初就可以投入使用。一座厂房最多可以容纳五条生产线。如果生产线总数多于5条,生产厂房就将不足,需扩大厂房,余类推。
任一周期生产线的一次性投资数不得多于10条。

* 扩大厂房的有关内容如下:
扩大生产厂房由系统自动进行,一次性投资费用为400万元。厂房折旧期:20个周期;折旧方式:线性。厂房的扩大部分最多只能再容纳5条生产线。

* 生产线报废
原则上由系统按决策报废最老的生产线。生产线报废时,企业可得到帐面净值30%的报废变卖收入,也意味着将会产生报废变卖生产线帐面净值70%的资产损失,所以,不是非常必要的话,不宜轻易地报废生产线。变卖的生产线在周期初就已不可再使用。
任一经营周期须保证生产线的条数不得少于1条。

* 维修保养系数
企业投入的维修保养费用多少,将会对生产线的实际生产能力产生影响,这一影响通过维修保养系数体现出来。这一实际的生产能力称作为生产能力Ⅱ。例如,当企业维修保养费用投入为 10 万元时,与之对应的维修保养系数为 0.9。 实际生产能力即为:

生产能力Ⅱ=生产能力Ⅰ× 维修保养系数=生产能力Ⅰ× 0.9


* 生产线加班
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可通过加班来提高。当生产能力Ⅱ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系统将自动实行加班。通过加班,生产线的生产能力Ⅱ最多将被提高10%。但须注意的是,由于加班,无论加班多少,都将发生固定的附加费用30万元,划入其它固定费用一栏。

* 各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线生产能力单位为:
E型(一般产品):1.0 单位/台
B型(特殊产品):0.9 单位/台
I型(特殊产品):1.1 单位/台

(2)生产人员生产能力及其调整

一个生产人员每一经营周期可生产250台E型一般激光打印机,创业周期(第1周期)创业企业如一次 性招聘94名生产人员,则一个周期内企业共可生产23500台E型激光打印机。或一个生产人员一个 周期可生产280台B型激光打印机,或生产227台I型激光打印机。在后续各个经营周期决策中,生 产人员总的生产能力可通过招聘新生产人员或现有人员加班而被提高,也可通过辞退原有生产人员而被降 低。生产人员的招聘和辞退都会形成一定的费用。
生产人员的一次性招聘或辞退不得多于200名。
任一周期生产人员数须保持在不少于30名左右。

* 生产人员加班
当生产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即计划生产量耗用人员能力大于生产人员能力时,系统将自动实行加班。通过加班,人员生产能力最多将被提高10%。如果生产人员加班,无论加班多少,都将发生加班津贴费用,占所有生产人员工资总额的25%。

(3)加班交叉的费用影响

生产线加班和生产人员加班须协调一致。如生产线加班、人员并未加班,则除产生固定的生产线加班附加 费用30万元外,生产人员的加班津贴费用同时发生。反之亦然。此外,当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生产人员 的生产能力不足时,已经中标的产品和决策的特殊产品的生产有优先权。具体地,创业企业生产线和生产 人员的生产能力计划及其调整过程,如下图所示。


(4)维修保养费用的投入

企业对维修保养费用的投入可在1万元-100万元之间进行选择,以使生产线的生产能力Ⅰ的可使用性 达到40%或接近100%。维修保养费用必须在每一经营周期重新投入。投入的维修保养费用和维修保 养系数(生产能力Ⅰ的可使用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维修保养费用和维修保养系数的关系

每周期费用(百万元) 0.01 0.04 0.07 0.10 0.30 0.50 1.00
维修保养系数 0.40 0.55 0.75 0.90 0.94 0.98 0.99

(5)生产线的合理化投资

可进一步采用合理化投资措施来影响生产线的运行效率,使生产线在可供支配的时间内能发挥出更多的生产能力单位。与维修保养费用的投入不同,合理化费用的投入不必在每一周期重复进行,一次合理化费用的投入,将一次性进入产品成本,所实现的合理化程度将一直保持着。实现的合理化程度用合理化系数表示,累积的合理化费用投入和合理化系数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累积的合理化费用和合理化系数的关系

累积的合理化费用(百万元)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合理化系数 1.00 1.03 1.09 1.18 1.25 1.30 1.35

考虑到维修保养费用投入和生产合理化费用投入对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影响,基于生产线生产能力Ⅰ,乘以相应的系数,实际可供使用的设备生产能力Ⅱ最终计算如下:

生产能力Ⅱ=生产能力Ⅰ× 维修保养系数 × 合理化系数


即设备实际可供使用最大生产能力Ⅱ的计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6)购买机器人

为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企业可考虑购买机器人,一个机器人的生产能力代替一名生产工人。一个机器人的购买价格为32万元,折旧期为8个经营周期,折旧方式为线性。机器人不能用于加班。
任一周期机器人的一次性投资数不得多于100个。


(7)生产材料需求

每生产一台E型产品需要耗用1个单位的原材料、1个单位的附件,30元的辅助生产材料。但每生产一台B型或是I型产品,仅需要耗用1个单位的原材料,28的辅助生产材料,不需要附件。


(8)其它费用支出

* 固定费用
企业生产部门每个经营周期还将会发生其它固定费用30万元,划入其它固定费用一栏。


* 返修、次品费用
与企业给职工的社会福利费用成反比,与企业生产产品数量成正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9)折旧期满提示

考虑到"创业实训"和"创业大赛"应用目标不同,设备折旧期满后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 生产线的处理方式
在创业实训中,企业生产线的折旧期满后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学生的创业决策实验过程可持续完成;但在创业决策大赛中,却与此相反,生产线折旧期满后不可再使用,须未雨绸缪,新购生产线。

* 机器人的处理方式
在创业实训中,企业机器人的折旧期满后可继续使用,一个机器人仍可代替一名生产人员;但在创业决策大赛中,却与此相反,机器人折旧期满后不可再使用,须及时新增机器人或招聘生产人员。